板式换热器计算设计(二)利用工具快速计算换热面积
概述前段时间写了 板式换热器计算设计(一)基本概念及对应公式 ,原本想后续跟上描述计算换热面积的小工具或软件和换热器在仿真软件ANSYS中的使用和结果。但很多事情真是不能拖,做事情趁热打铁效果最好,这次就是放的有点久了,导致我自己都忘得差不多了。正文计算板式换热器,我先后找过好几个软件,最终推荐使用Phecal的软件,我在网上分别找到了5.0版本和7.0版本,但7.0版本加了锁,没法使用,喜欢破解压缩文件的人士,可以尝试一下,我都在本文结尾分享出来。事实上,Phecal的发展升级,已经开放了网页版本,打开网址,免费注册会员,后台一般都会通过审核,然后就可以愉快的使用网页版本了,其实网页版更便捷,一个网址在哪里都可以用,只是很多人可能对网页版本没有安全感,害怕某一天忽然无法访问或会员收费制度,更喜欢破解后的软件版本。Phecal网页版本使用方法这里我大概描述一下Phecal网页版本的用法:注册会员这里就省略了,注册会员后,等待后台审核通过。建立模板库在做计算前,你必须建立自己的板型库参数,后期的计算都是基于你建立库的参数进行计算。 参数如图示,已经很清楚了,如果你的结构和图示一致, 那就最好不过了,如果不一致,那只能是类似或参考数据,从我第一篇文章就知道,换热系数是个很复杂的因素过程,其中就和结构有很大关系,目前模板库中的结构参数明确可以得出对应的换热系数,其它结构,只能参考。开始计算注意看绿色方框中的6个参数,要想计算换热量(热负荷),至少要已知5个参数,就可以得出剩余的1个参数和换热量,然后结合我们自己建立的模板库,就可以得出换热面积。结尾有了软件的辅助,让以前的手写计算公式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 后续有兴趣的话,我会出一期板式换热器在ANSYS中的仿真计算,但现在太“懒”, 😊 还请理解。附件Phecal 5.0Phecal 7.0(无解压密码) - 隐藏 -
板式换热器计算设计(一)基本概念及对应公式
概述 换热器从概念上来讲。就是让冷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已达到加热或制冷的目的。 从交换介质来划分,就有了:气 气,气 液,液 液等多种形式; 从换热器结构来划分,常见就有了:名称翅片式管翘式板式钎焊式外形备注多用于气体 气体,气体 液体的换热容器中浸没了盘管结构,用于液体 液体换热隔板分割冷热介质,含有密封条板式扩展出的一种,板 板之间采用钎焊的方式,无密封条 以前,对于换热器,我总是买来用就是了,近期有个项目,需要设计它,可是我不会啊。怎么办? 启动学习模式吧,现在互联网这么便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正文本文主要以液体 液体的换热方式来描述,原理上并不难,两种液体间隔金属板进行热交换,高温介质热量流向低温介质,忽略环境散热,热量应守恒。其热流量衡算关系为: ( 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冷流体吸收的热流量)基本概念: 理论基础要打好,才能真正理解后面公式所表达的意义:相变:介质是否发生了从一种相(态)忽然变成另一种相,最常见的是冰变成水和水变成蒸气。比热容(Cp):即单位质量物体改变单位温度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即令1kg的物质的温度上升1开尔文所需的热量。单位:kJ/(kg·K)热导率(λ):又称“ 导热系数 ” 在物体内部垂直于导热方向取两个相距1米,面积为1平方米的平行平面,若两个平面的温度相差1K,则在1秒内从一个平面传导至另一个平面的热量就规定为该物质的热导率,。单位:W/m.℃、W/m.K注意:单位换算中:W/m.℃ = W/m.K换热系数(α):这个就稍微有点复杂,总得来说就是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换热能力,比如说,物体表面与附近介质温差1℃,单位时间(1s)单位面积上通过对流与附近介质交换的热量。单位为W/(m^2·℃)或J/(m^2·s·℃)。换热系数的数值与换热过程中流体的物理性质、换热表面的形状、部位以及流体的流速等都有密切关系。理论推导可参考:努赛尔准则式总传热系数(k):上面的换热系数(α)表达的是介质和金属板面的的换热能力,那作为换热器,有多个换热板,结合换热板面的厚度,是否存在污垢,多重因素综合起来的总换热系数。理论公式:板式换热器在 进行热衡算时,无相变化的传热过程其表达式又有所区别。(本文主要描述板式换热器无相变介质的热传递)式中 Q 冷流体吸收或热流体放出的热流量,W;mh,mc 热、冷流体的质量流量,kg/s;Cph,Cpc 热、冷流体的比定压热容,kJ/(kg·K);T1,t1 热、冷流体的进口温度,K;T2,t2 热、冷流体的出口温度,K。从上式中,我们就可以得到热负荷 Q, 那热负荷又存在以下公式:Q = m · cp · dtQ = k · A · LMTDQ = 热负荷 (kW)m = 质量流速 (kg/s)cp = 比热 (kJ/kg ℃)dt = 介质的进出口温度差 (℃)k = 总传热系数 (W/m2 ℃)A = 传热面积 (m2)LMTD = 对数平均温差关于LMTD的计算:逆流时:并流时:总的传热系数用下式计算:其中:k=总传热系数(W/m2 ℃)α1 = 一次测的换热系数(W/m2 ℃)α2 = 一次测的换热系数(W/m2 ℃)δ=传热板片的厚度(m)λ=板片的导热系数 (W/m ℃)R1、R2分别是两侧的污垢系数 (m2 ℃/W)α1、α2可以用努赛尔准则式求得。结尾: 比较匆忙,空了再写吧,不过上面的公式已经够用了,可以看出,根据上面的公式:已知:(1)热介质入口温度;(2)热介质出口温度;(一般为期望值)(3)热介质流量;(4)冷介质入口温度;(5)冷介质出口温度;(一般未知)(6)冷介质流量; 只需要知道上面任意5个参数,根据热负荷守恒,就可以推导出剩余的1个,但我们在设计换热器或选择换热器的时候,热交换面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要想推导热交换面积,就没那么简单了,困难就出在总传热系数K值不好确定,要想通过公式推导,确实复杂,至少不适合新手或外行,总传热系数的计算要涉及到详细的板式换热器结构设计。 也就是说,先有结构设计,才能计算换热面积,网上很多教程为了便捷,直接给的是经验值系数,但范围宽的离谱,比如:流体对流换热系数(k)水大约 1000 W/(m2 °C)热水1000 – 6000 W/(m2 °C)蒸汽6000 – 15000 W/(m2 °C) 我认为这样的经验系数是没法用的,影响结果极大,已经没啥意义了,那就没办法了吗? 当然有,我们可以借助换热器专业厂家的产品计算软件或excel来计算,只要我们需求的产品和板式换热器结构类似,就可以套用他们的结构设计来计算换热面积,而且不用繁琐的公式计算,我后面推荐和分享几个小软件或程序,快速计算换热面积。
铝合金阳极氧化处理工艺
概述近期的项目涉及到铝合金材料的表面处理,其中阳极氧化是铝合金材料很常用的一种表面处理方式,阳极氧化表面处理后,可以快速提高铝合金材料的表面硬度,耐磨性,绝缘性,美观性(可以是各自颜色)。阳极氧化的原理和详解,很容易搜索到,大家自行补习,我这里主要想提一下:普通阳极氧化、硬质阳极氧化及导电阳极氧化的区别:普通阳极氧化与硬质阳极氧化的区别简单来说:普通阳极氧化与硬质阳极氧化差异在制造的过程及及膜层的性能。 一般来说普通阳极氧化用的是定电压方法,槽液温度在18 25度范围内进行生产,氧化出来的膜层6 30μm,不能做很厚的膜。硬质阳极氧化一般是定电流方法,槽液温度在0 8度范围进行生产,氧化出来的膜层达到50μm以上,硬度与耐磨性能更高。导电阳极氧化又有怎样的区别一、生产工艺不同:1、阳极氧化是在外加电流的作用下,在铝制品(阳极)上形成一层氧化膜的过程。2、化学导电氧化(又叫化学氧化)其实不需要通电,只需要在溶液中浸泡即可,是一种纯化学反应。二、生产时间长短:1、阳极氧化需要的时间很长,生产过程需要数十分钟。2、化学导电氧化的生产工艺所需时间很短,一般在几秒钟就可完成。三、耐磨性好坏:1、阳极氧化生成的膜有几个微米到几十个微米,具有良好的硬度和耐磨性,可用于生产厨具等日用品。2、化学导电氧化的氧化膜层厚度较薄,约为0.3~0.5μm,耐磨性性能差。四、导电性能不同:1、阳极氧化生成的膜绝缘性能良好。2、铝件进行化学导电氧化后具有一定的防腐蚀性和导电性 ,在电子设备上 ,铝材零部件化学导电氧化后可以防止电磁信号的干扰。五、适用范围不同:1、阳极氧化对铸造铝的阳极氧化效果不好,不适合造型复杂的铝制品。2、化学导电氧化可用于变形的铝制电器零件,应用于不适于阳极氧化的较大部件或组合件。总结为啥要分这么多区别,核心点不就是增加的厚度问题吗,越厚就越耐磨,上面提到的什么硬质还是导电,不过是实现的方式罢了。遇到的痛苦:当你选择不同的氧化方式和厚度,前期设计零部件或加工之前,需要计算尺寸余量,这是让我很烦躁的事情,有的公司可能有工艺员进项把控和调整,但我前期设计好零件后,后期才发现,阳极氧化后,尺寸很可能超差,又开始调整尺寸,烦躁! [/A:不高兴]
力士乐 Axial piston variable pump A10VSO和A11VSO的最大区别
概述 力士乐液压泵Axial piston variable pump在我国工业液压系统中大量应用,其中最经典的就是A10VSO系列的变量柱塞泵了,后来力士乐公司又开发了新款的A11VSO系列液压泵。正文 那两个泵到底有啥区别啊? 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就是柱塞泵的柱塞工作角度发生了变化,看下图A10VSOA11VSO 仔细看两个泵的柱塞运行中心线,红线和蓝线,A10VSO的柱塞中心线是平行的,而A11VSO的柱塞中心线有一个很小的夹角,大约为5°左右。 请不要小看这5°的改进,它可以使泵的吸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产生一个分力,更有利于泵的吸油,或者说,A11VSO的吸油力要比A10VSO强。 至于其他方面的改进,我没有做进一步研究。
谈谈变量柱塞泵-控制方式为恒压、负载敏感和恒功率的区别,你搞懂了吗?
概述: 液压泵是整个液压系统的心脏,每个搞液压的工程师,都会接触和使用到,在工业系统中,液压泵使用已经非常成熟,但对于一些特殊油液,比如,航空煤油,航空紫油系统,液压泵就是第一道大难关。 不过,今天我们不谈介质对液压泵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来谈一谈,变量柱塞泵的控制方式。 从定量泵到变量泵的发明,我认为是一个质的飞跃,人们越来越重视节能利用,功率的损耗浪费,系统热量的产生做到釜底抽薪。 在工程应用中,代表作是力士乐系列的A10VSO的柱塞泵使用最为广泛。正文变量泵的结构:系统结构,建议还是直接看视频,直观生动: - 视频 - 变量泵的控制方式: 恒压:当负载的压力达到泵的控制器所设定的压力值时,排量减到最小。 负载敏感:在恒压控制的基础上,始终维持控制调节元件(比如节流阀)压损为泵控制器的设定压损值,一般为14bar或20bar可调。流量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 恒功率:在上面两种控制的基础上,始终维持泵的输出功率为设定值,压力和流量的乘积为设定值。在驱动功率有限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变量泵的原理和压力流量曲线变化: 变量泵的原理,多年来,我一直看的是云里雾里,虽然知道如何应用,但就解析它的原理,始终搞得不是特别明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提升,如今,终于搞明白了其中的变化过程:控制方式原理压力流量曲线恒压负载敏感恒功率 请仔细看他们之间的曲线变换,就能看到流量和压力在不同泵控制方式的区别:恒压泵: 单方面反馈只是压力信号,泵的排量只有两种选择,全排量或接近零排量,其实这已经解决了工程使用的90%的痛点,大部分工况,负载的动作过程都是很短暂的,系统长期停留在没开始位置或已结束位置,此时,用恒压泵就很合适,没动作的时候,泵一直是接近零排量运行。负载敏感泵: 反馈信号是压差值,使得它为了维持控制调节元件(比如节流阀)的压差,随着节流阀开度的调整,泵的排量也对应比例调整。 这种控制方式是为了满足那种动作过程较长或很长的工况,比如液压马达持续运转,或长行程的液压缸频繁动作,如果采用恒压泵,执行元件的速度可能就很快,为了调整执行元件的速度,就得加节流阀,此时的节流阀,节流阀在大流量面前,自然就会产生很高的压差,就成了功率损耗的罪魁祸首。 这时候,采用负载敏感泵,始终保持节流阀的压差值是一个很小的值:14或20bar, 自动改变斜盘的倾角,当节流阀开口很小的时候,泵的排量对应也会很小,减少不必要的功率浪费。恒功率: 在有功率限制的场合中,确保输出压力和输出流量的乘积是限定值,防止泵的功率过大,导致驱动无法拖动。动作原理解析 - 隐藏 - 以上4个阶段,还请仔细揣摩,这确实需要一点分析力和抽象力,希望你能快速理解并应用, goodluck!
阀门专业英语
├01阀门汉 英对照表(分类、结构、零部件、性能).xls├02阀门英 汉对照表(名称、零部件、材料、专业).xls├03工业管道设计技术词汇(英 汉).xls├04工业管道设计技术词汇(汉 英).xls├工业管道设计技术词汇(汉 英、英 汉).pdf├英汉阀门工程词汇(英 汉).pdf├阀门专用缩略语查询系统(英 汉)│ ├abbrWords.rav│ ├INSTALL.LOG│ ├P_abbrSearch.exe│ ├UNWISE.EXE│ ├UNWISE.INI│ ├缩略语.mdb - 隐藏 -
电液伺服阀特性参数、定义、技术术语,如何测试操作。
概述: 一个电液伺服作动器(舵机)的测试项目,涉及到电液伺服阀的特性参数定义,比如:压力增益 、零位、零偏和零漂、分辨率、内漏、控制流量、空载流量曲线、名义流量曲线、流量增益、名义流量增益、线性度、对称度、滞环、遮盖、瞬态响应、频率响应。 这一堆堆的概念看的我云里雾里,书面定义的解释往往都比较“冷淡”,但很严禁和准确,仔细想想也能理解,它喜欢用一些逻辑思维和专业术语来描述。但作为我,看完了概念,头脑一阵晕,不知道在讲什么? : [/A:汗] 还好,不懂不可怕,但不能妥协,想尽办法搞定它,咱可以进入学习模式... 电液伺服阀特性,你半天不能理解也算正常,因为这些概念覆盖了:电气、液压、数学等学科,基础还需要很不错,才真正理解学习。正文 本文,我会根据我的理解,重新进行整理描述,也算时我的笔记了,以下内容不仅仅是视频内容,还进行了一些扩展内容。压力增益 Pressure Gain压力增益定义: 当控制流量为零时,负载压降对输入电流的变化率。解释: 将伺服阀的AB口,用压力传感器堵死,给伺服阀输入一个完整的正负信号,让阀芯走完全程,会得出横坐标为输入电流I,纵坐标为AB口压力变化P的曲线:然后,我们取±40%额定压力区域内的负载压力和输入电流关系曲线的平均斜率,就是压力增益。零位、零偏和零漂 Null,Null Bias,Null Shift零位定义: 负载压降为零时,是控制流量为零的输入出级相对几何位移。解释: 就是伺服阀没有通电,没有通液(四个油口全部堵死),自然状态下,阀芯的初始位置,就是零位。零偏定义: 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调好伺服阀的零点,经过一段时间后,由于阀的结构尺寸,组件应力,电性能等可能使它发生微小变化,即输入电流为零时,输出流量不为零,零点发生了变化。为使输出流量为零,必须预置某一电流,即零偏电流。解释: 正常情况下,当伺服阀没有输入信号时,伺服阀AB口不应该有流量输出(注意,非泄露的流量),但事实上,当伺服阀存在零偏现象后,伺服阀AB口,总会有流量输出。这就是零偏,为了消除零偏,就需要施加一定的电信号,使得伺服阀AB口没有流量输出,这个施加的电流信号,就是零偏电流。(AB方向取平均值)如何测试操作:A.活塞处于全缩位,观察活塞运动情况,给舵机施加逐渐增加负信号,当活塞开始伸缩,减小电流,活塞停止,记录该电流值;(比如: 0.14mA,参考数据)B.活塞处于全伸位,观察活塞运动情况,给舵机施加逐渐增加正信号,当活塞开始缩回,减小电流,活塞停止,记录该电流值;(比如:+0.16mA,参考数据)C.将上面A、B步骤的记录值相加,取平均值,就是该舵机的零偏电流值:比如:零漂定义 因压力、温度等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引气的零偏的变化,以额定电流的百分比表示。解释: 受到工作环境(供油压力、回油压力、系统温度)的影响,导致了伺服阀存在了零偏现象,这个就是零漂。判定伺服阀零漂合格的要求: 一般规定,供油压力变化为供油压力的±20%,零漂值应小于额定电流的2%; 回油压力从0~0.7MPa变化时,零漂值应小于额定电流的2%; 温度变化范围从 30~+135℃时,零漂值应小于额定电流的4%;调零 超出以上值时,就需要调零的动作,两种方式,一种是电气调零,另一种是机械调零,电气调零很容易理解,这里就不提了,机械调零,见下图,伺服阀专门会有一个调零螺钉,注意,不要超过一圈,如果超过一圈都还没满足要求,那就要另找原因了。 机械调零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就是调整喷嘴挡板的初始偏移角度来进行补偿。 分辨率(门限/阈值) Threshold分辨率(门限/阈值)定义: 是伺服阀的输出产生变化所需的最小输入电流之增量,以额定电流的百分比表示。解释: 就是使活塞杆可以移动的最小电流值(伸缩取平均值)和额定电流值的百分比。如何测试操作: 伸出活塞位置在3.8 5.1mm(避免活塞在极限位置), A.逐渐调节电流,当活塞杆外伸时,记录其电流值和极性,比如 0.01mA(参考数据) B.逐渐调节电流,当活塞杆回缩时,记录其电流值和极性,比如+0.03mA(参考数据) C.将上面A、B步骤的记录值相减,取平均值,就是该舵机的门限电流值:比如:内漏 Internal Leakage内漏定义: 伺服阀控制流量为零时,从进油口到回油口的内部流量,它随进油口压力和输出电流的变化而变化。解释: 伺服阀AB口堵死,P口供压,输入信号为零,查看回油口的流量情况。如何测试: 对于舵机来说,要分别在三个位置观察泄露情况。 驱动舵机活塞在中位,保持1分钟,泄露量不应大于984cc/min(参考数据) 驱动舵机活塞在全伸位,保持1分钟,泄露量不应大于984cc/min(参考数据) 驱动舵机活塞在全缩位,保持1分钟,泄露量不应大于984cc/min(参考数据)控制流量、空载流量曲线、名义流量曲线 CONTROL FLOW,FLOW CURVE,NORMAL FLOW CURVE控制流量定义: 从伺服阀的控制油口A或B流出的流量。负载压降为零时的控制流量为空载流量,负载压降部位零时的控制流量称为负载流量。空载流量曲线定义 空载控制流量随输入电流在正负额定电流之间做出的一个完整循环的连续曲线。名义流量曲线 空载流量曲线中点的轨迹解释补充: 事实上,他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如下图,存在1.无效区2.正常流量区域3.饱和区域,需要说明的是上图,由于空载流量线性度比较好,会很容易误导名义流量曲线是直线,当然,如果空载流量线性度确实很完美,那名义流量曲线就会是接近直线。为啥要反复强调这个问题,是不想让你和名义流量增益曲线搞混,继续往下看。流量增益、名义流量增益 FLOW GAIN,NORMAL FLOW GAIN流量增益定义: 流量曲线的斜率。解释: 单位输入伺服阀电流的变化量,施加到伺服阀后,伺服阀所对应的输出流量的变化量,它是在负载压力为零的情况下测得的。伺服阀的流量增益,直接影响着伺服系统中的开环放大系数。 几何图像表示为空载流量曲线的各点的切线,下图中的黄色切线。名义流量增益定义: 从名义流量曲线的零流量向两极性方向各作一条与名义流量曲线偏差最小的直线,为名义流量增益线解释: 图中黄色和蓝色的的直线,注意:并不是一条直线。线性度 LINEARITY线性度定义: 名义流量曲线的直线性,用名义流量曲线与名义流量增益的最大偏差来衡量,并以额定电流的百分比表示。解释: 见下图几何表达,△i除以额定电流的百分比就是线性度。对称度 SYMMETRY对称度定义: 两个极性的名义流量增益一直的程度,用二者之差对较大者的百分比表示。解释: 见下图几何表达,SYMMETRY的计算方法,其中S为名义流量增益线的斜率。滞环 Hysteresis滞环的定义: 在正负额定电流之间,以小于测试设备动态特性起作用的速度循环,对于产生相同输出的往与返的输入电流之差的最大值以其与额定电流的百分比表示。解释: 几何图像表达,会更直观一些。遮盖 LAP遮盖的定义: 滑阀位于零位时,固定节流棱边与可动节流棱边轴向位置的相对关系。解释: 几何图像表达,下图描述了阀芯和阀体之间的配合关系以及影响流量变化趋势的情况。注意区分清楚,正遮盖,零遮盖和负遮盖。瞬态响应(阶跃响应) Transient response阶跃响应的定义: 阶跃信号输入时,输出的跟踪特性。解释: 当我们给伺服阀输入一个阶跃信号后,快速记录伺服阀的输出流量对阶跃输入信号的跟踪过程,以时间域的曲线标识出来,这就是伺服阀的瞬态响应。主要研究的是伺服阀的快速性。主要指标:最大超调量:上升时间: 首次从零到达稳态的时间,如果没有超调的系统而言,从稳态的10%上升到稳态的90%所需要的时间。峰值时间:过渡过程时间振荡次数: 响应曲线穿越稳态值次数的一半计算,下图的振荡次数为1频率响应 FREQUENCY RESPONSE频率响应的定义: 当横幅正弦输入信号在规定的频率范围内变化时,控制流量对输入电流的复数比。 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复习一下三角函数: 频率特性包括了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其中,幅频特性用幅频比表示幅频比 AMPLITUDE RATIO幅频比定义: 通常用输出流量幅值Ai与同一输入电流幅值下指定基准低频时(5或者10Hz)的输出流量幅值A0之比随输入电流频率变化的曲线表示。表示:dB = 20 log10(Ai/A0). 通常以幅值瞬间到 3dB时的频率为幅频宽,为啥是 3dB? 因为 3dB所对应的幅值比为0.707,也就是说,此时的幅值已经衰减到了70%,在弱的话,输出信号的就太弱了,算是个判定标准。 说明,以上的是《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书中的解释,但视频教程给的是输出流量和输入信号幅值的比值。我查阅了英文资料: 初步认为书中的描述更准确一些,还需要进一步确认落实。相频特性 PHASE LAG相频特性的定义: 相频特性是输出流量与输入电流的相位差随输入电流频率变化的曲线,以度标识 下图的φ就是相频特性落后的几何表达,相频为啥要定义90°? 这表示输出信号比输入信号落后了90°,这是一个及格线,要是再慢,就不合格了。伯德图 BODE DIAGRAM 伯德图可以清晰的表示清楚幅频和相频曲线,上部分是幅频特性曲线,下部分为相频特性曲线,其中0.5表示输入信号为额定输入电流信号的0.5%时的幅频相频特性曲线。50表示表示输入信号为额定输入电流信号的50%时的幅频相频特性曲线。幅频和相频意义 - 隐藏 - 参考文档:SAE ARP490F 2008 Electrohydraulic Servovalves 《液压伺服与比例控制》 宋锦文 陈建文C.LiVEE | 电液伺服阀特性参数解读 王鑫
飞机油液资料:AEROSHELL HYDRAULIC FLUIDS、Skydrol
飞机上用到的油液,包含了基本的特性指标参数,其中Skydrol最核心的和材料的相容性是液压系统设计的关键因素。飞机油液资料:MIL H 5606A、MIL PRF 83282D、MIL PRF 5606H、MIL PRF 87257B、MIL PRF 46170D、MIL PRF 6083F、LD 4、Skydrol - 隐藏 -
试验台架(测试台架)、机柜、机箱设计规范和要点
概述 钣金产品(试验台架、测试台架、机柜、机箱)如今大量使用在我们的设备中,电子产品中的机柜、机箱,机械产品中的台架、面板。 每个工程师做钣金设计都有自己的喜好或经验,标准不统一,就会出现:新手由于设计经验不足,导致开孔不合理,往往刚加工好的钣金件就无法使用,或者是叉车孔太长或太短导致无法搬运。就美观性来说,一直做不到统一,形成不了一种规格。所以给出一个企业标准。还是很具有参考和学习性的电子设备机柜面板 常用的机柜面板尺寸为 1U、2U、3U、4U、5U、6U。几 U 面板指的是 面板的高度,1U=44.45mm。常用面板尺寸如图所示。nXU1U2U3U4U5U6UA31.8mm44.4588.9133.35177.8222.25机箱面板 常用的机箱面板尺寸为 1U、2U、3U、4U、5U、6U。几 U 面板指的是 面板的高度,1U=44.45mm。常用机箱面板尺寸如图 所示。几 U 机箱面板机箱面板高度 A安装孔中心距 BnnXU 4.3nXU 10.9机箱带板卡插槽用面板 常用板卡插槽用面板为 4U4TE、6U4TE、6U6TE、4U14TE;TE 指的是 面板宽度,1TE=5.08mm,为保证安装顺畅,一般按表 取值。TE4*6*8101214*面板宽度2030.240.350.560.770.8*:表示常用规格面板不带助拔器面板不带助拔器尺寸图,如图所示。面板带助拔器 面板不带助拔器尺寸图,如图 所示。开关箱挡板资源箱挡板材料及表面处理 机柜面板、机箱面板一般选用铝合金板材(牌号:5052),厚度 2mm;机 箱带板卡插槽用面板材料:宽度≥8TE 的采用铝合金板材,厚度 2.5mm,宽度≤8TE 的采用铝型材。表面处理:采用静电粉末喷涂,颜色:RAL7035,纹路: 细砂纹或细橘纹。丝印 丝印字体要求:中文微软雅黑,英文 Arail,字高根据实际需要,颜色采 用黑色。机械设备底座 机械设备底座推荐按此标准执行。中型设备底座 中型测试设备定义:0.3 吨≤整体重量≤1 吨的设备。 中型设备采用 8 12 号 C 型槽钢或方管作为设备的框架安装平台,安装平 台下端采用金属脚杯和万向轮;金属脚杯用于设备固定时支撑,万向轮用于 设备移动时支撑。金属脚杯、万向轮与安装平台通过螺纹连接,并且在安装 平台上需加螺纹连接板,保证螺纹啮合长度能够支撑设备的重量。 中型设备底座如图所示,万向脚轮和支撑脚杯的考虑位置布局的合理性、美观性,并且注意万向脚轮带刹车旋转不与脚杯发生干涉。重型设备底座 重型测试设备定义:整体重量超过 1 吨的设备。重型设备底座采用 16~22号 C 型槽钢焊接成型,重型设备底座需开叉车孔。 2T 手动叉车叉脚尺寸:叉脚长度为: 850mm叉脚宽度为:140mm叉脚活动的水平距离 A:750mm叉脚水平调节距离:140mm 750mm叉脚厚度从最小部分到最大部分值为:10 50mm 2T 3T 叉车叉脚尺寸:叉脚长度为:1000 1800mm叉脚宽度为:120mm叉脚活动的水平距离 A:1070mm叉脚水平调节距离:240mm 1070mm叉脚厚度从最小部分到最大部分值为:10 40mm 5T 叉车叉脚尺寸:叉脚长度为:1200mm 2400mm叉脚宽度为:150mm叉脚活动的水平距离 D:1700mm叉脚水平调节距离:300 1700mm叉脚厚度从最小部分到最大部分值为:15 60mm 重型设备叉车孔尺寸按图所示开孔底座技术要求及处理 底座 C 型槽钢采用锯切下料,保证下料口断面平整无毛刺;底座连接采 用满焊,焊接时焊缝要求平滑,不得有气孔夹渣等焊接缺陷,并且底座应施 予适当热处理以消除焊接内应力。表面处理:采用喷漆,颜色 RAL5005(客户如有要求,按客户要求处理)。设备框架不锈钢框架 不锈钢框架一般用于液压(如:磷酸酯液压油(通称蓝油)、航空煤油、 滑油等)测试台。 不锈钢框架和面板采用 2mm 厚的不锈钢 304 板材折弯焊接成型,门板采 用 1.5mm 厚的不锈钢 304 板材折弯焊接成型,如果门板强度不够,需在门板 内侧加加强筋。 表面处理:所用焊缝打磨平整,表面拉丝处理,注意纹路方向一致。碳钢框架 碳钢框架常用于气动测试台和电气控制台。 碳钢框架和面板采用 2mm 厚的冷轧碳钢板折弯焊接成型,门板采用 1.5mm厚的冷轧碳钢板折弯焊接成型,如果门板强度不够,需在门板内侧加加强筋。 表面处理:所有焊缝平滑,不得有气孔夹渣等焊接缺陷。碳钢框架、门板、面板采用静电粉末喷涂,颜色 RAL7035,纹路细砂纹忽细橘纹(客户如有 要求,按客户要求处理)。工艺要求1.设备框架与底座采用焊接连接,焊缝平滑且不得有气孔夹渣等焊接缺 陷。2.设备框架之间的缝隙需均匀一致。3.设备框架、底座的形位公差按 GB/T1184 1996 K 级执行。4.面板采用前端螺钉固定,设备框架上需焊接螺母。螺钉采用平圆头内 六角螺母。5.剪冲要对所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尖角锐边倒钝处理。6.折弯要保证工件的垂直度和平面度。7.零部件焊接后不允许有气孔、冷裂纹、咬边、烧穿、夹渣、焊瘤、未 熔合、凹凸不平等缺陷。8.角焊焊缝要均匀、圆滑、美观等。9.零部件的平面焊缝(对接)要打磨平整,不允许有凸起凹陷等现象, 打磨处要求光滑。机械台架常用配件 门框铰链和门锁采用上海生久品牌的产品。门框铰链 内置铰链:选用隐藏式内置铰链,如图 所示。 外置铰链:选用如图所示外置铰链。门框锁 门板锁一般选择平面锁,如图 所示。
谈一谈工业调节阀(调节阀计算书和选型)(二)
概述 要想自己做出一份满意的计算书和选型,需要具备: 1.基础知识要了解,请参考: 谈一谈工业调节阀(调节概述及售后基础知识)(一) 2.利用软件辅助 本文主要讲解如何通过吴忠仪表的计算软件输出一份令人满意的计算书 我们需要安装wzyb的软件,安装软件地址下载: - 隐藏 - 如何安装,我就不说了。操作 CV值的计算 在开始菜单栏,找到软件并打开, 输入项目对应的信息,虽然都非必选,但还是建议输入,便于后期项目管理 然后点击选型 在弹出界面中,操作条件上的对话框,如果知道,建议都输入,这样生成的报表才好看。以下是必须要输入的: 介质:这个虽不涉及计算,但明确了调节阀的工况。按实际要求输入。 流体状态:准确对应选择,尤其蒸汽,是否饱和,用的公式都不一样,不可以乱选。 流量:注意单位的换算 操作温度:实际工况的介质温度 标准密度和操作密度:对于液体来说,压缩量几乎可以忽略,但气体就差异较大了,建议直接就填写标准密度。 阀前压力、阀后压力、压差: 以上三个参数,只需要两个即可,其实,最核心的就是压差,也就这么多流量经过调节阀时,阀产生的压力损失。 很多人会卡在这里,只知道管道内部压力,其他统统不知道。 专业的客户,会告诉你以上至少两个参数。不专业的,可能不会提。 阀的压差,我们必须落实清楚,可以打电话和客户协商或解释。 这里我来慢慢讲清楚: 流体上的管道、弯头,阀门都会产生压力损失,也就是阻力,内表面和介质之间肯定有摩擦力存在,再加上液体的粘度,方向的改变,动能的损失,一切的一切,都会表现为阻力,也就是压损(差)。 调节阀,是可以从关闭开口到100%开口的。假设,入口压力是1MPa,阀门关闭后,流体被阻断,出口敞开,就是环境大气压,也就是零,那入口是1MPa 出口是0,此时,阀的压损(差)是1MPa。 那调节阀100%打开后,由于阀芯一般都比入口小,且不同形状,在加上流体会改变方向,所以,也一定存在压力损失,所以阀出口的压力会减小,有可能回影响客户后面的应用。所以一般要和客户讨论清楚。 可以这样描述:你们后面的器件,压力最低不允许低于多少,就可以判断出来。就可以认为是阀后的压力了。实际在问不出来的来情况下,我们就要尽可能的按照压差值越小越好的来计算,然后在计算书给客户明示。 当然,填值要合理,如果填的太接近,计算出来的阀门可能就会无穷大。 自己定义的话,一般参考值,0.1MPa左右。 如果只知道阀前压力,知道压差,就可以算出阀后压力, 如果只知道压差,我们就默认把阀后压力认为0,阀前压力就等于压差来处理,这样便于计算。 确定好以上参数,就可以计算书CV值了,最大、正常、最小 对应的CV值也是最大、正常、最小。如果有,最好就逐个填写,如果没有,可以全部填一样的,因为报表的格式是固定的,填写数值,会使报表美观一些。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知识点:流量单位 Nm³/h 这个单位,主要是针对气体来说了,表达是标况下的气体流量。 气体的流量,分为标况和工况,因为气体是可压缩的介质,不同的压力下,体积变化很大,为了统一标准,海平面大气压下的气体体积定义为标准,这样才有可比性,如果是工况下,就很复杂了,必须表述清楚多大压力,然后去查气体的体积或密度来对比或换算。 上表是我这段时间测试其中一个调节阀的数据报告,我们抽取一组数据,输入,点击CV值,看看结果。 存在少于偏差,就是理论值和实际测试值的偏差了,可以理解,但数据不应该偏差太大,小于0.5。因为本软件调用的是wzyb的样本数据,我们必须要了解对方的产品, 在阀体类型中,有个CV3000调节阀和气动薄膜调节阀, CV3000阀门的种类可以选择套筒阀结构,气动薄膜调节阀,主要是针对单座 这些名字都不重要,阀门的形式,如果弹出来不对,我们可以更改,我们后期只针对单座或套筒阀。 我们可以逐个点击筛选,确认好形式后,我们就选择不同的工程通径,会弹出不同的额定CV值,我们需要让我们计算的CV值符合额定CV值。我们计算的CV值是8.78 选择额定的CV值是12 大约是73% ,可以用。 软件会同步弹出阀座直径。 一般来说,工程通径和系统管道有关,只是一个最大限制范围,可以理解为阀门的出入口法兰规格。 阀座通径可以理解为阀的规格,阀芯是安装在阀座上的,阀座是连接这出入口法兰,出入口法兰连接着系统管道。 已发阀门的cv值,适合阀芯的结构有关系的。所以整个流程关系: 系统管道≥阀座通径≥阀芯结构(影响cv值)操作 阀门口径的选择 有了CV值,接下来,我们开始选择阀门规格,阀门规格在软件中,已经帮我们配置好了,我们只需要选择阀门的CV值包含了我们的计算CV值即可,一般来说,计算的CV值在选型阀门的的10% 90%以内,因为这段范围,也是调节阀性能最好的一段。我们可以就按照50%选。具体要结合管道规格。 软件自然就会自动计算开度。 剩下的右侧的常规选择,相信大家都会选,软件有的会弹出匹配的配件,型号也是wzyb数据库内的型号,暂时不管这些,选上即可,为了更好的填充报表。后期可以在生成的excel进行更改为我们实际的型号或参数。 选择完毕后,选择打印按钮。 点击预览,就可以看到成型的计算书或选型表了不能编辑。 是不是很开心,可以看出,报表中,很多空白项,其实都是非核心参数,我上面只描述了核心参数,但非核心的参数,尽量都填,这样报表就看起来很美观了。
谈一谈工业调节阀(调节概述及基础知识)(一)
吐槽一下 工业阀门中,经常用到调节阀,但我很想吐槽一下,调节阀的这个称呼简直太大,覆盖面太广,导致阀门定义上很混乱,经常容易搞错,产生很多问题。 工业阀门中,不会像液压上的定义,按照压力、流量、方向来划分,“调节”这个词本身就不严谨,调节什么?流量还是压力,换向还是关闭?调节阀从结构上,大体分为两类:调节流量的默认称为调节阀,液压系统中称之为节流阀,调节压力的并且带反馈的称为自力式调节阀,液压系统中称为减压阀。 调节压力的竟然还有不带反馈的,适用范围非常窄,我以前不了解的情况下选购了这种,后悔死了,阀门出口没有反馈压力,就简单的一个弹簧,这种阀门,只能用在进出口的是定值的工况,就是设定好,流量和出口压力都不会变的现场,否则就失去了减压的作用。 ? 吐槽归吐槽,但大家都这么叫,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那我也只能遵守这个规则。正文:概述 调节阀在调节系统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组成工业控制中重要的环节。属于自动化仪表中的执行器大类。调节阀的结构 调节阀的结构和作用:调节阀可以简单理解为可以根据控制信号精确控制开口度的阀门。调节阀的结构很多,我这里只描述我们使用最多的两种结构,单座和套筒结构。 单座结构和套筒结构描述的都是阀芯的一种结构,具体见下图:对比单座调节阀套筒调节阀外形及结构优点由于一个阀芯,更容易保证密封性,泄露量小,可以做为切断阀使用1.平衡阀芯稳定性好,精度高2.进一步优化设计,可改为低噪音阀3.允许压差大缺点不平衡力大,允许的压差小双密封结构、泄露较大 结论:从结构看,套筒阀规格越大,优势越明显,解决其密封性,使套筒阀变的更加完美,使之在使用上完全替代单座阀。单座阀由于结构简单,价格相对更低一些,目前市场占有率比较大。但我的观点是,为了统一便于管理和积累,我不建议规格划分太多,只考虑一种,套筒阀。出了套筒阀上面的有点以外,套筒阀可以做到全兼容,单座阀,口径超过一定值,就无法满足。但对于极小口径来说,比如小于10mm以内的阀门,甚至是1mm的阀门,单座调节阀会更合理一些。 调节阀的流量特性:抛物线,直线,百分比 根据不同的工况,选择不同的曲线特性,常用的大多都是等百分比和线性,其中百分比最多。百分比特性,可以使阀门有更好的调节特性,不像快开式的,前段太灵敏,后端太不明显,百分比特性可以保存整个调节段,都比较均称,所以,大多工况都选择用百分比阀芯。流量曲线的大概走势确定后,那具体对应的阀芯位移对应的不同的流量点的准确性,重要吗?现在用在调节阀上的系统中,都有流量反馈,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流量数据,进行增大或减小调节阀,来进一步修正流量,所以,有流量反馈的系统中,流量 位移数据表并没有那么重要,这属于人工闭环控制系统 但对于没有流量反馈的系统来说,就比较重要了,在恒压系统中。可以利用这样的数据表去参考。 但目前的使用现状,90%的使用用户都会选择流量计进行反馈。 要想学会调节阀的选型计算必须学习了解行业基础知识行业基础知识 流体介质:空气、蒸汽(饱和、非饱和)、液体(水、油) 压力:相对压力和绝对压力的区别。 相对压力:海平面压力作为零点,所有的压力,都以海平面为基准的压力。 一般默认的压力描述,都是相对压力。 压力的常用表达单位有:MPa、bar、 KPa、Pa 、psi、kg/cm² 压力和压强误区,准确来说,以上单位都是压强,属于书面表达,压力的描述其实并不严禁,很容易和压力机的力学压力搞混,但人们习惯了称压力,就传递下来了,也就有时候会听到,压力是多少公斤的描述。 绝对压力:在真空状态下,极限真空为零点,海平面的压力,在这种环境下,压力为1bar,也就是0.1MPa. 那就可以推导出它们之间的换算,绝对压力=相对压力+0.1MPa 绝对压力的单位表达,在相对压力单位后面加(A)或A 需要熟悉压力单位之间的换算:1MPa=10bar100KPa=1bar14.5psi=1bar1kg/cm²=1bar 以上关系必须掌握,其他关系,可以接触软件换算。 阀前压力:阀门前段的压力,注意单位的选择。 阀后压力:阀门后段的压力,注意单位的选择。 压差:阀前减去阀后压力的差值 温度:介质的温度,常温一般默认选择20或25℃ 密度:介质的面对,一般需要查表,但至少要清楚以下两个常用介质的密度. 水:1000kg/m³ 空气:1.29kg/m³ 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的液体体积/质量。 常用单位: m³/h、L/min、 T/h、kg/h 分钟和小时的换算:1h等于60min 立方和升的换算:1m³=1000L 吨和公斤的换算:1吨=1000kg 注意,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不可以直接换算,除非加入密度 体积X密度=质量 流体能力CV、KV值: Cv的定义:介质为水,温度为20℃,压差为1psig时,每分钟流经阀门的流量值为加仑(GPM) Kv的定义:介质为水,温度为20℃,压差为1bar时,每小时流经阀门的流量值为立方(m³/h) 除了Cv之外,尤其是在北美以外的国家,还使用另外两个流量系数KV和AV,其关系如下: CV值的计算: 根据入口压力、压差、流量值以及密度就可以很容易得出Cv值,以下是液体的CV值计算示范: 可见CV值是很容易计算出来的,前提是,你必须掌握上面描述的知识点。 基本都属于初中或高中物理知识。 那调节阀如何出一份像样的计算书呢?请继续查看: 谈一谈工业调节阀(调节阀计算书和选型)(二)